这显然是个处于第一逆反期的小孩。 美国人喜欢说terrible two。这个阶段的小孩看起来非常难搞。孩子的“不”,总会很容易挑战到父母的权威,点燃父母们的怒火。 为什么我们忍受不了孩子说“不”? 首先,每个人都喜欢好的,讨厌被否定。做父母这么不辞辛劳,这个“不”听起来就太让人不舒服了。 其次,孩子开始成长了,大人却没有。因为最开始的时候,孩子完全依赖家长。这充分满足了大人的自恋。一切都在掌控中。然而,这个小人儿竟然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种失控很容易让父母感到挫败。 第三,做父母,尤其做妈妈真的蛮累。若没有家人支持就更容易疲惫。所以,我们要求孩子一定要乖,很大程度上因为这样省心。 然而,我们也许忘了,孩子不是为了乖,听话,或者完成家长的期待才来到这个世界的。下次面对孩子说“不”,我们如果这样想想,也许就会更容易淡定些: 第一,共性来讲,孩子这个年龄都让人头疼,家长都焦虑。简言之,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二,不要赋予孩子每个行为“和我作对”的意味,那样的话,亲子之间的张力就太大了。不妨想着,这小家伙是在试探自己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嘛。这样一来,场面就变得可爱多了。此时,父母的力量一定还是比孩子大的。我们的挫败感也许就能少很多。 第三,告诉自己:真好!我的孩子发展很正常,他的自我意识很强,有了自己的想法,值得庆贺! 第四,是一个方法上的建议,即温柔且坚定。温柔指的是依然不变地爱着他,陪伴和接纳着他,坚持指的是在规则上坚持。
当然,有的父母面对孩子的第一次逆反期,手段非常强硬,把孩子“调教”的非常乖。然而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问题再次出现了。甚至比起孩子幼时的叛逆,更要棘手一些。 比如下面这位妈妈问: 我儿子读初中了。他小的时候我对他很严经常凶他,现在非常后悔。他在老师面前就总是很胆小的样子,话都不敢大声说。可是最近在家里脾气好像越来越大了。动不动就说我不尊重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跟他相处? 这个孩子显然进入了第二叛逆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 是个好事。 因为如果小时候没有得到好的对待,问题会再次在叛逆期浮现。父母也就有了机会,去看待、面对,也有了一次新的机会去建构一个新的相处模式。 孩子说妈妈不尊重自己,其实就是在尝试为自己发声。他小时候太听话了,听话的几乎没有了自己。从这个孩子和老师的相处模式,我们就可以看到,小时候面对妈妈的打骂他一定也是同样的反应:胆怯,不敢说话。 而现在,他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了:尊重我,允许我成为自己。 年轻的生命,慢慢感受到了自己体内升腾起来的力量。所以,他需要揭竿起义。 这个揭竿起义非常重要。就像一个种子生长的时候,头顶压了块石头。现在,小树有了更强的生长力量,渐渐就要尝试推翻那块石头。 这是孩子的一次成长机会。也是给父母的一次弥补机会。 看得出这位妈妈很内疚。对这位妈妈我想说3点: 一是,这个孩子还是有力量的。他在尝试进行自我修复。这是最可贵之处。 二是,妈妈比之前具备更多的觉察了,孩子也比之前更有力量。情况都在往好的方向转变。 三是,过去已经发生了,而现在还在发生,我们只能尽力做好现在。我们要修补的,也不是不可更改的过去,而是当下和孩子的关系。这个既是现实层面又是心理层面的。得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 青春期之于父母和孩子都非常宝贵。 如果这个时期修补了过往的一些创伤,那孩子就比较容易顺利地和父母分化,进入成年状态,去工作结婚,完成下一个人生主题。否则,孩子长期被压抑的自我,总要寻找机会,期翼被看见,被听见,被恰当对待。 我在咨询室里,就遇见过很多早年未曾有机会叛逆的来访者。 童年一直都很乖巧的孩子,读大学期间突然就撑不住了,各种闹腾、无法正常学习。 再或者,年轻时期一直都非常听话,人到中年,又遭遇第三次叛逆,比如频繁跳槽、辞职、离婚、各种出格和折腾等。 这些人的内在,都有着一个渴望表达、希望做决定、渴盼感受到自我力量的小孩。然而,漫长的成长路上,他们的欲望也许经历过千万次打压。 面对权威,他们不敢有愤怒、不满。然而愤恨的情绪并非消失不见了。 它们只是压抑了下来,越积越多。 好似一个在游乐场丢失了心爱玩具的小孩,他一直在原处徘徊。直到找回玩具,或者找到补偿,才肯离开。 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叛逆”,并非是要刻意去挑战父母等人的权威,而是在寻求跟自己内心的链接。 他不过是想做回自己——那个可以有机会去反抗、去愤怒、去表达的自己。 理解了孩子内心世界的真正渴望,叛逆期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 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早叛逆,好过晚叛逆。 在父母面前折腾,好过在老师、在妻子、在领导面前、甚至在自己的事业上头折腾。 你说是不是这个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