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热线:
网站首页 走近心宇 心宇动态 心宇专家 心宇服务 活动风采 咨询指南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宇服务
   
Xinyu Services  
 
心宇服务  
   
亲子关系
婚姻家庭
亲密关系
人际关系
青少年咨询
个人成长
团体咨询
企业心理顾问
其他服务
  压力管理
  情绪困扰
  选择困难
  临终关怀心理服务
 
 
个人成长
 
    中国人的俄底浦斯三角
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率:      发布日期:2018-12-01
 

俄狄浦斯现象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它我们得以理解内心世界的冲突,以及人格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阶段。Oedipus 情节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主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感知自己内心在形成认同的过程中,关于三人关系带来的各种矛盾的经验。Oedipus期指的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们可能在一生的时间里都在与自己心理上的Oedipus三角关系相伴随,或许生理的年轮已过而立甚至不惑,但是心理的体验里却可能一直在那个小孩子的世界里挣扎。在临床心理治疗中,对俄狄浦斯期三角冲突的分析可以作为区分神经症与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指征。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俄狄浦斯现象,是各个文化环境里的心理治疗师必须面对的重要主题。

    本文通过丰富的临床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片断分析,如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治疗关系呈现等(在现实层面),以及对文学经典《水浒传》里的代表人物性格的精神分析解读(在集体潜意识层面),和对神话传说故事的探讨(潜意识深处),给我们阐释了中国文化背景中的俄狄浦斯现象。指出俄狄浦斯现象的核心是内心的自我认同过程中的三角关系冲突。

一; Oedipus概念和演变;

1.1, Freud :-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孩子---母亲—父亲 的三人三角关系

    1897年,Freud 在给Flies的信中,第一次提到Oedipus情节这个概念。当时是Freud在父亲逝世之后,他做了许多关于自己与父亲的梦。在分析自己的这些梦的时候,他体会到自己内心深处原来跟父亲之间还有这么多的爱、竞争、和敌意。由此而联想到了希腊的神话Oedipus 王的故事。

    Oedipus 王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渝警告:如果他让自己的新生儿子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仆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仆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在荒野里。丢弃的婴儿被一个路人发现并送给他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底比斯国家遭到了怪兽斯芬克斯的困扰,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挽救了国人。被底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渝,才知道俄底浦斯犯了杀父娶母的罪行。明白真相的俄底浦斯用金钩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跛着脚四处漂流而去。

    Freud 借用这个故事说明了儿童在心理发展到3-6岁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就是对异性父母的一方有了强烈的爱和占有的渴望,而对同性父母的一方则想有排斥,将其赶走甚至让其死去的愿望。但是父母双方是一对夫妻,又都是他所需要的重要的人。这就构成了孩子与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三角关系。而在此之前的婴儿阶段,孩子主要面临的是与母亲的两人关系。

    俄狄浦斯情结可以来解释每个人都经验到的“渴望”、 ‘抑制’及“爱恨交织” 的感觉,且都需要在其中找到平衡点。在三角关系中男孩对母亲是渴望的,但他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抵御母亲带来的诱惑。对于父亲是攻击和排斥的,但同时又害怕受到他的惩罚和报复(被阉割),并进一步产生内疚感。

    父母对孩子Oedipus情节的处理和涵容是非常重要的:母亲一方面要能够享受儿子对她的迷恋,同时又不能出现诱惑性的行为。父亲应该平静的享受孩子对母亲的迷恋,不必感觉被威胁,并随时准备好做儿子的榜样,同时接纳儿子对他的攻击渴求和贬抑。父亲作为儿子认同的对象,使得他逐渐接受父母本是夫妻,自己无法第三者插足。自己需要认同父亲作为男人的方式一样,走自己成长的路,成为一个男人,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自己所爱的女人。

1.2,  Klein :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 ;孩子—母亲---缺额的父亲,两人关系内的三角关系;

    不同于Freud 对成年神经症患者的治疗和研究,客体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Klein对儿童做了大量的精神分析的研究和观察。

    Klein 将俄底浦斯期推前至1岁。她认为婴儿的主要焦虑来自于被消灭的几近崩溃的威胁,因此婴儿企图籍由分裂及投射,重新组织这些经验。婴儿将不好的经验分裂掉,并将之投射到一个外在的客体,这个被投射的客体被认为具有迫害性及危险性,会威胁到好的经验。为了保护好的经验,婴儿把好的经验投射到另一个客体上,而将该客体理想化。

    婴儿与母亲的分离象征着父亲的存在,婴儿因着分离而激起的攻击幻想,被投射到父亲身上。这个说法可以说明为何在Oedipus情结中,对父亲的幻想通常是惩罚的、贬抑的。这个形象和现实的父亲形象比起来是有一段距离的。

    Klein 将此情况称为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 ,而非俄狄浦斯情节(Oedipus complex)。这种前俄狄浦斯期(Pre-Oedipus stage)的关系特点,不同于俄底浦斯期(Oedipus stage 3-6岁)的完整的三角关系。也就是说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仍有一个三角关系的存在,他们分别是自己--好的客体--坏的客体,可是在他内心体验到的这两个部分的客体之间的联系是断裂的。

    克莱因学派在儿童临床治疗中所建构的儿童发展心理的两个位置:偏执-分裂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PSP)和抑郁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 DP),这是一先一后的两个心理发展阶段。对Klein 来说,Oedipus发展阶段的协调过程,与孩子从PSP---成熟到DP是有关的。在DP中,孩子必须将好的和坏的经验分离开来,直到小孩子有能力看到好与坏都来自于同一个对象,而感到罪疚和沮丧。

若要从内心的Oedipus 情景中得以解脱,小孩需要学习接纳自己会暂时被排除在父母的“两人关系”之外,并允许父母在一起,同时忍受“他们在一起行好事”的幻想。

1.3.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科胡特发展的新解释对俄狄浦斯情结在儿童时期发生的时间上和古典精神分析几乎是一致的,也基本是三到五岁的性蕾期,同时也是注重儿童+父亲+母亲三角关系结构的,甚至也认为神经症起源的基础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与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将俄狄浦斯情结推前到婴儿一周岁内,并且以母婴关系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仅仅简单地看,科胡特的理论和古典精神分析呈现完全一致。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科胡特和古典精神分析对俄狄浦斯情结真正的差异是存在在起源学的横切面上的。在古典精神分析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结构—冲突神经症起源的原因;但科胡特的新解释却是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结果来看的,科胡特争辩道,俄狄浦斯情结本来是一种人类种系延续的健康喜悦之情,只有父母不能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没有诱惑的深情去同理儿童对于种系延续的喜悦之情,以过度放纵或者令儿童创伤性的回应时,那么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成为真正病态的俄狄浦斯情结,并成为未来神经症状的源起.

    科胡特的诠释视角来看,养育者无法同理儿童的心性发展的正常的爱恨表现,反以敌意和诱惑地凌驾的反攻击态度去回应,才导致病态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Kohut,1964)“这种环境提供我们心理存活和成长的最重要情绪经验:......一个经由同理尝试了解和参与我们精神生活的人性环境。”(Kohut,1984)

    科胡特的工作语境和工作角度,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符合当代社会思潮和一些学科的研究,而且具有更广的理论包容性,所以在社会认同和发展上,目前来说可能更处于一个有利位置。

1.4,  Lacan:把Oedipus现象看作一种理解内心三角关系的隐喻。

    Lacan提醒我们最好将Freud的此种看法视为一种隐喻,而非科学事实。我们只是籍由Freud所给出的这个概念及其内涵,来理解内在心理结构的知觉要素。但描述此现象并不意味着接受。

    Lacan 认为发展的危机大概出现在小孩两岁左右,亦即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时候。“父亲的名字”(相对母性或领先的名字)出现时。Pre-Oedipus 期最原始的结合-母亲与婴儿的关系――就被破坏了。

    小孩最开始的自我经验来自于镜中所呈现的完美影象。我们可以用我看见了自己(I seeing me )一词来了解“镜映阶段”,因此,自我的‘客体化’objectification 须籍由第三者(父亲)来完成。它位于母婴配对之外,除了提供幼儿一个新的观点外,也创造了三角关系,次三角关系可能会带来嫉妒和被排斥的感觉,但同时也创造了行动自由化和抽象思考的可能。

    Lacan 的镜映时期指的是父亲介入了母亲与婴儿之间充满幸福的pre-Oedipus生活,因此孤立感和自我隔离感也就此展开,但婴儿也开始能以第三者的立场(客观的角度)来看自己。

小结:

    俄狄浦斯阶段(Oedipus stage )是心理发展过程“两人阶段”(pre- Oedipus Stage)的下一个阶段,三人阶段。Oedipus情节是一种重要的内心关系的现象—---三角关系。个人经验里关于好—坏、爱-——恨、欲望—诱惑、安全---迫害、攻击—报复、胜利---内疚、亲密与分离的主题、或相似与差异的主题,都会被投射到三人关系中的父、母和小孩的关系里。

    孩子学习如何籍由亲近父母,而能感觉到自己的特殊性及可爱,但又不至于太亲近,免得有被吞噬的感觉;他们也学着如何尊重人际关系的限度,而不会觉得被排拒;学习如何容忍嫉妒,而不会觉得被它所吞没,或用它来毁灭他人。

    三人关系的俄狄浦斯情节(Oedipus Complex) 里,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个人有性和情的流动的内容。二人关系内的三角关系现象称为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 ),在此状态下体验和表达的情感是分裂的,因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冲动和脾气,以及盲目的兴奋的爱。

二.俄狄浦斯三角的临床表现:

2.1 “想咒老板死的总经理”:现实生活中泛化的三角冲突:

    俄狄浦斯三角关系模式可以转移表达到成人生活的其他方面里。我们可能在一生中很长的时间里都在与自己心理上的Oedipus三角关系相伴随,或许生理的年轮已过而立甚至不惑,但是心理的体验里却一直在那个小孩子的世界里挣扎。

    内心的三角关系一旦形成,就不仅仅是童年的事情了。在成人世界里它也不断地在上演。在现实生活的职场环境中,个人的奋斗与他所依赖的机构和上司之间,就不断演绎着这样的冲突。

    L 先生患了抑郁症,他是一家上市股份公司的总经理。起病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因为跟他的董事长H先生之间存在着冲突。在公司发展的战略方向上,在处理重大问题的思路上,他总觉得老板跟自己意见很难一致,而意见相左的情况下多数情况下是必须按照老板的意图来执行的,即便是后来证明当时老板的意见在决策时是错的,但是现在的局面还要由他这个总经理来收拾。如果处理不好,没有人会回头去追究老板的责任,而是评价说这是他的执行能力不够。

    作为一个有学识,懂专业,又有管理能力的海归派能人,他自知自己是心高气傲的,如果公司能够按照他的设想来运作的话,这几年下来发展的状态肯定要比现在的状态好许多。但是现在处在冲突中自己心里经常憋闷,委曲生气又不能发作,因为公司高层领导之间的团结形象必须要保持。久而成病,以抑郁症服药三年,但是药物解决了他的情绪的症状,内心无法解决的冲突仍然在折磨着他,最后辗转来西安做心理治疗。

    虽然他在日常跟老板之间还是能保持客气、尊重、和工作形式上的沟通,在内心深处他觉得自己非常的讨厌他。但是老板在许多方面的能力的确又比他还要强,他又不得不服从于他的气势和职务。这样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离不开这个岗位,离不开这个搭档。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受气、窝囊,恨他又拿他没办法,有时候暗地里希望他出个意外死掉算了,这样自己就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了。当他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时觉得很可怕,自己怎么是这么一个刻毒、不地道的小人呢?非常自责。如此几经折磨数年,终于抑郁了。

    这位先生在职场上的情形,就是一个典型的Oedipus 情节的冲突。他自己---老板---工作三者之间构成了三角冲突的模式,在这个三角关系里面,所体现出来的冲突模式与他自己成长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经过治疗,当他最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冲突并处理好了自己内心冲突之后,他变的平和、愉快了,他发现自己与老板相处的时候轻松容易多了,原来它们之间还是有许多的值得欣赏和肯定的经历呢。

    从职场的生涯来看,面临着这样普遍的冲突情景。不同的人在最后选择处理问题的态度也不一样。有人选择了另立门户;有人选择了干掉老板;有人选择了做好合作。

2.2   “担心办公室里水中有害的计算机博士”:俄狄浦斯情景式的人际关系。

    Z 先生,计算机工程博士,因为抑郁状态和轻微的迫害妄想半年来就诊。

    发病的表现是在单位上班的时候,总莫名的担心办公室的水中会有些什么对身体有害的东西,所以很紧张,不敢喝杯子里的水。明知道自己的担心没有什么道理,但是却总不能让自己放心轻松的工作和生活。近半年来心情经常恨低落,容易心烦,无法集中注意力于工作,心事重重又不愿意跟周围的同事说,只好暂时离开工作,回到乡下修养。休息一个多月仍不见缓解,遂在家人的督促下来接受心理治疗。

    治疗中他慢慢的谈到了自己发病的原因,是因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尤其感觉到自己处理不好跟领导的关系。他是本公司里最年轻的计算机工程博士,专业的能力是一流的,虽然来到公司只有一年多,但是公司所有的重大任务基本上都是以他为主力来完成的,有些是直接由他操作的,有些是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做的。处室拿到重要的任务后进行方案讨论时,他会觉得那些当技术组织领导的人很糟糕,他们的思路总是不清楚,有时候还以领导的模样来指手划脚。“有时候我发表了意见之后,他们好像是不太愿意服气,总想对我的方案作些批评,但是最后又不得不按我的意见办。”

    “作为领导,我觉得他一点都不如我,对他瞧不上眼。我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时觉得他好像在背后给我穿小鞋,还有意培植自己的学生。分工时一般都是让我做最难的事情,因为他们做不了,但是却把能显示成绩的工作和机会都让别人来做。”

    “上级领导曾经找我谈话,想让我来当这个部门的领导,我又推让着不愿接受,恐怕别人说我有野心,不厚道。我不知道怎么跟他相处才是最合适的方式。”

  他这样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冲突,在中学时就曾经出现过。“当时班主任老师对另一个学习也很好的同学比较照顾,我就曾觉得她是偏心,怀疑她们是不是有什么亲戚关系,会在考试的时候故意给我较低的分数。”

    通过治疗的进展,他逐渐意识到,在一开始的时候他觉得其实老师对他也是很器重关心的,当时自己其实很喜欢这个老师,心中总想跟老师更亲近一点,希望得到她的认可,因为害怕被她拒绝而幻想会出现很糟糕的局面。后来看到她对另外的同学也好,心中对老师的态度立刻出现了一个大转弯,认为她对自己根本就不好,甚至会为了另外的同学而在学习成绩上贬低自己。

    现在对待领导也是因为自己原来内心是觉得他能力水平太差,占着领导位置简直就是个极大的浪费。心中闪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因为害怕这个念头会被人知道后说自己为人太不厚道,会打击报复自己,就在不断的担心,紧张。最后把这种对别人的敌意投射到外,认为是别人对自己有不轨之想,觉得环境中有莫名的有害物质在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其实是担心别人陷害自己的投射的泛化。

    C先生的这个状态就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景的表现,他的内心处于一种偏执样分裂状态,在人际感情的体验上是在两个极端变化的,对一个客体的情感体验是分裂的,对竞争对象产生迫害的幻想。

2.3“‘食牲’仪式上暴发的强迫症”: 心理成长中的三角关系冲突被激活;

    患者W先生,18岁,因为口吃,说话反应慢,失学,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家人照顾,躯体症状三年余。来医院心理科就诊前,经过内科两年多的就医检查治疗之后,无阳性体征,并在一年前因急性腹痛,以急腹症怀疑胰腺炎,行刨腹探查手术,未见有明显异常。患者主动要求做心理治疗,经另一位心理治疗师转诊而来。

精神检查发现患者有严重的强迫性思维,一直在干扰着他与人际之间的交流,这也是口吃的内心原因。口吃又使得他经常无法顺利表达情感,而造成躯体症状的原因。

    起病经过:家中长孙。15岁时,家人在村中为其举行隆重的成人仪式:“食牲”。那一天在跪拜时,面对祭献在神位前的三牲,他突然感到那个咪着眼睛的猪头似乎在沉思,担心它会不会想着要张嘴咬掉自己的生殖器。此情景成为一种强迫性的回忆。逐渐加重,导致不想上学,不敢离家。

    生活史:生活在北方农村,是家中长房长孙,父母在外地工作。由祖父母带大,至今一直跟奶奶住在一个炕上。

    动力学分析:起病时是患者的青春期,生理的性已经成熟,但是生活的环境下使得这样的成熟依旧被压抑着,这种压抑的结果使这个少年一直感受到的自己是个孩子,或者心理的认同上自己还是个性未成熟的小孩子,他可以忽视或否认自己性的成熟。

    成人仪式激发了成为成年男性的意识,但这又与他想保持童男的认同需要相冲突。一直在压抑的性意识被激活后,遭遇到环境诱惑和文化背景下超我的禁忌。使得他内心处在强烈的Oedipus 冲突体验中,被迫采用压抑和退行的防御机制,使得自己性心理的满足模式从俄狄浦斯期倒退,固着到肛欲期,其特点就是内心反复在“对与错”判断的问题上徘徊,无论大小事情总因为内心要经历无数次这样的自我诘问,而无法决断。表现的一个可检查到的症状就是强迫思维,严重的强迫症使得他的生活能力退缩,及大部分社会功能都不能完成。

2.3“骂人是一种反向形成”:日常生活里不经意间存在的三角关系痕迹。

    R先生,大学生,患强迫症5年,治疗3年。现在他的强迫症状有了缓解,他的偏执样分裂状态的特点也有些减轻。这与他不断地积极地去内省自己有关,他自己在治疗的同时也学习了许多精神分析学和心理治疗的知识。

    最近的治疗中他反复提到一个事情,就是他说自己做了一些梦,但就是不说是什么样的内容,治疗师也意识到这是一个阻抗的信号,就开始留意讨论这个问题,但是他还是闭口不谈。

    有一天他来治疗时,一进门就突然对大夫说:“骂人说’操你妈’,原来是一种自己内心愿望的反向形成”。治疗师明白了他的意思,也知道了他的梦是因为关于乱伦的内容。因为这些梦让他感到难以面对,无法说出口来。

    在这个梦里他体会到了,自己内心的三角关系的极端冲突带来的焦虑感。这种感觉会让自己难受,想发脾气,在暴躁中骂人是一种很痛快地释放,当他脱口而骂得时候,恍然大悟。用这样的语言骂人,其实是内心对自己母亲的需要。

三、心理治疗关系中的三角关系;

  从形式上看,心里治疗就是两个人之间通过谈话的方式来进行的一项治疗工作,而且是在不为外人所知道的保密的环境里进行的。这也难怪会在这两个人之间出现什么两情相悦,或情难不舍,或爱恨交集等的尴尬局面。那么用什么来保障一个治疗的安全和合理的进展下去呢?请不要忘记了,还有一个治疗设置的存在。尤其是存在于治疗双方内心的那个设置的重要意义。

  设置作为第三个因素出现在治疗关系里,有助于患者与治疗师从两人关系的纠缠中分离出来,对治疗构成了稳定的支持和监控,防止治疗出现有违伦理的现象发生。

    当强烈的正性移情发生在治疗师与患者的关系中的时候,治疗师最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御这种诱惑和纠缠。督导告诉我:“不要害怕,你是在治疗设置里工作的,它是你们治疗的第三个重要的因素。”

  当强烈的负性移情发生在治疗中,而令治疗师感到厌恶、愤怒、想放弃等的时候。设置可以使治疗师不要将自己的攻击性见诸行动,帮助你继续把自己的责任进行到底。

四.分析文学经典《水浒传》的俄狄浦斯三角;

  文学和艺术表达的是某一种社会状态下的集体潜意识,它是人们内心状态的一种写照。如果某个作品被当成了经典,那就意味着在世代相传的人群中,这个作品一直在激荡着人们的内心情节,并能引起共鸣。

  解读经典,一方面要看故事是怎么演化的,人物性格是如何刻划的。另一方面要看作者是如何构建故事的,如何通过这些人物来来处理在他自己立场上的心理归属。但是经典永远也是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的,这些解读之间甚至是充满矛盾的。

  水浒故事最早是从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到元末清初施耐庵、罗贯中成书《水浒》,长达300多年间,由流传在民间的戏曲和话本等逐渐形成了对故事的构建。这正好说明了这部经典是无数作者集体潜意识的融合和内心冲突妥协的产物。

  历来对水浒的评论有不同意见。主要的代表意见有两种:一是明代的李卓吾为代表的“忠义说”,认为《水浒传》通过宋江等一百单八将上梁山的经历以及最后招安这个悲剧性的结局,表现得是忠义思想;另一个评价是“诲盗说”,认为这是一部是教人学强盗造反的书。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是这个观点的代表。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古典小说时,水浒被认为是描写了一个农民起义的故事,歌颂了他们的革命的、造反的精神。这个犹如诲盗说的当代版。文革时期又出现了另一种批评,认为《水浒传》里宋江所执行的是一条投降主义路线。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就是否定了晁盖的革命路线。这又象是忠义说的现代版。

  不论怎么说,这些评论的依据都是围绕着造反和招安的态度来展开批评的。进一步分析,就是围绕着造反---统治者---江山政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态度来展开的。那么从人物性格角度来分析,这就象是一个内心三角关系冲突的外化表现。

  阅读上册的感觉是快意恩仇,那里写了好汉们如何因为遭受种种的欺压和迫害而被逼上梁山、除恶惩奸、举义而起,充满了阳刚之气和勇敢不屈的精神。到了下册则是迷离和彷徨,开篇就是宋江进京找关系搞招安,然后就看到梁山的日子一天天的委屈起来了,但是对宋江来说,那就是他要带领弟兄们走了一条“正路”,是他理想化的解决内心冲突的一个归宿。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水浒:人物的内心充满着Oedipus三角冲突,也正是这个内心冲突的展现,使得故事更能震撼读者的内心感受,因为从那些典型的人物形象中,读者体验到了内心相似情感的共鸣,这些情感里也包含着自己的内心无法言表的矛盾情感。

  一群造反者为什么要投降?投降意味着向投降对象的认同和服从,是对自己以前敌对行为的放弃和妥协。投降和造反的对象在梁山人的内心世界里所代表的客体表象具有什么意义呢?他们之间的情感体验,对关系的感情态度又如何呢?

4.1水浒中的三角冲突:

   水浒的基本三角冲突是,梁山好汉---权利----皇帝之间三角关系。梁山好汉在跟赵家皇帝争夺权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几个转归的途径:

   1)。向皇帝称臣,放弃对皇权的要求。这符合了儒家文化的要求,但是要接受压抑和变的服从。当顺民,不造反。

   2)。把皇帝推翻(杀死),自己夺取皇权。这是造反精神,能得到胜利的宣泄,但是会引起内疚感,冒着遭受惩罚剿灭的危险。

   3)。在一个共同遵守的共识下大家能够一起相处。和部分的贪官斗,拥护皇帝的权威,并自己得到部分的权—当官。

4.2 水浒人物性格中的Oedipus三角。

4.2.1 宋江的俄狄浦斯情节(Oedipus Complex)特点:

  宋江是水浒里最为核心,也最为复杂的一个艺术形象,他身上所呈现出的内心矛盾也最为突出,总是在竭力调和各种内心和外在的矛盾。作为艺术形象的宋江能让人内心产生复杂的感情,因为他的性格充满着矛盾,让人感到亲切、压抑、痛苦、希望、彷徨和无奈。

  绰号是性格特点的形象标记。宋江的绰号最多,说明他的性格最复杂。黑三郎:生理特点,肤色黑,个子矮。孝义黑三郎:家庭伦理道德的特点,孝悌父母。突出个“孝”字。在封建伦理体系里,孝于父母和忠于国家是边界模糊的共生体,而在宋江内心中又把皇帝与国家混为一谈。要让这个看重孝道之人来领导造反,其性格导致走向招安的结局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关于宋江的“孝”,书中的几个段落描写得非常清晰。及时雨:主要突出了一个‘义’字。在江湖朋友间的做人姿态,讲究义气,仗义疏财,好帮助人。往往也代表着他对待下层群众的态度。呼保义:对朝廷的态度,保护忠义。突出个“ 忠”字。

  由此多之绰号来看,说明艺术形象的宋江,似乎想被塑造成为一个忠孝节义的全能之人,完美之人。这就更加重了宋江的个性的复杂性,而这个复杂的情感,可以通过俄狄浦斯情节的三角关系来解读。宋江三角关系的几条线分别是:

  基本的三角关系是:宋江----政权-----赵家皇帝。对于政权,宋江虽然期望但是又不敢获得。先是上山后不愿当首领,被推举当了首领之后又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旗帜上的“替天行道”也增加了“保国”“安民”的内涵。他就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是自己想造反,打心眼里认为皇帝跟皇权是必然的结合体,一心想招安,从而得到皇帝的认可,然后部分的获得权力,再给皇帝出力打仗,建立更大的功劳,被更多的认可。就像一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良好善意的表现,获的父亲承认的乖孩子,而不是一个与父亲争夺母亲,分庭抗礼的坏孩子,那样难免要招致父亲及其亲戚们的惩罚和排斥。

  在大的三角关系里包含的一个次级分裂的三角关系:皇帝 ----宋江----贪官。其实他可能也知道在朝廷那边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善意。所以他对待朝廷的情感态度就也作了更细的区分,就是通过分裂情感的方式,把好和坏的感受投射到不同的角色身上。皇帝当然的被视为好的客体,这样就能继续投射自己的爱的情感,并希望被招安,然后能荣华富贵;坏的客体就投射到贪官,恨他们就打败他们,羞辱他们,到最后遭到迫害的时候就认为这是他们背着皇帝做的罪恶的勾当。

  宋江之妥协招安的个性,不是因为上梁山当了首领之后表现出来的,在此之前就可以预见的。这是由他的俄狄浦斯情节的特点和解决方式决定的。

  基本的日常性格是内敛的:,他对父极端的孝顺,言听计从,宁愿冒险探父,结果中计被擒。不近女色,冷落侍妾,对待阎婆惜与下人私通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立场不坚定,身为吏人却又给罪犯晁盖通风报信。

  宋江的攻击性,并非直接迅速发作,而是在被逼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发作的,如酒后题反诗,怒杀阎婆媳,火烧曾头市等。他缺乏那种造反为王者的霸气和狠劲。

4.2.2)李逵的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 特点:

  李逵的个性分明是典型的,应付关系的方式也是简单的。但是没有人能相信他可以做好梁山首领,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人格障碍者,不可能有作为领导者所要求的整合的心理能力。

  李逵的情感模式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景的特点,带着偏执和爱恨分裂的痕迹。他的爱憎分明,表明了他对待客体的一种不能整合的态度。在他的眼里,皇帝和朝廷及贪官一概被视为恨的对象,是不可调和的敌人。而梁山上的弟兄,则是他不容质疑的爱的对象,毫无二心的亲人。他不愿意忍受在爱的对象身上的缺点,更不愿意接受恨的对象身上有优点。所以他不会识别奸细,也不会搞统战。

  在对待母亲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的分裂的特点,当他呼啸江湖的时候,母亲被遗忘在九霄云外。在她回乡接老母上山的时候,哥哥见面对待他的那几句刻薄言语就清楚地表明了他以前在家时对待老母是何等的不孝姿态。忽一日看到了别人都接父母上山来了,自己才思量起家中的老母,即刻就要下山去接来山上享福,其态度之恳切让人以为他就是个大大的孝子呢。熟未料想这个莽撞的举动不但没有让老人家享福,反将她送进了虎口,这个殊不知的结果难道就没有他莽撞的责任吗?

  跟浪里白条张顺的结交时的戏剧性地态度变化,更典型的呈现了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感不稳定,和爱与恨的分裂状态。一开始,他因为粗鲁的抢鱼而跟张顺交上了手,在岸上将其打个半死。张顺机灵,将李逵诱到水中,几乎要结果了他的性命。被宋江呼住,经说明后,原来大家是江湖上的朋友。这时的李逵的态度立刻转变,化敌为友,把张顺当成了亲密的弟兄,态度如此快的转变,连让别人适应的机会都没给留。

  单从一个阅读者的角度远距离地欣赏,李逵是能激起让人喜爱的一个形象。因为他显得单纯,容易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置身于书中人物中时,他的豪爽和坚决的攻击性,能让人体验到一种欲望即刻满足的快感。李逵‘可爱’起来让人觉得他能为你做你所希望的喜欢的一切,他会把你的事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做,而且绝不讲代价,诚恳地让人感动。读者会容易投射自己内心的欲望被立刻满足的需要,来认同这个“可爱的铁牛”。

  可是如果李逵是你邻居家的孩子,整天就住在你的院子里的话,估计他那莽撞、急躁、乱杀乱砍、不讲策略、单纯报复的情绪,会让没几个人不叹息倒霉的。这样的人可气起来,又会让你无奈。他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翻脸不认人,不可理喻。

4.2.3《水浒传》中对待女性角色的态度的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 特点 :

  《水浒传》里少有完整的生活角色的女性形象,意味着水浒作者以及所描写的人物无法处理内心关于性的冲突。可以看到更多的是两人关系的对待母亲的模式,即把对女人的态度分了成为截然相反的可爱,或者可恨的两个部分。

  去性化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有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等,身材、言谈、秉性都与爷们无异。好不容易有个可以当成女人看待的一丈青扈三娘,还是一个只见武功高强,不见女儿红妆的哑巴美人,通共只有两句台词。可能是作者不知道应该让这个美女同事说什么,或者说不知道让大伙跟这个女同事说什么。把女人看作象自己一样的性别,这样就可以把她们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去爱,让自己的情感需要的满足方式退行到共生状态阶段,避免了俄狄浦斯期要面临的性的冲突。

  淫妇的形象:漂亮的女人可以唤醒他们对性的需要,这会让他们感受到强烈欲望跟节义理念之间的的冲突,并因此而焦虑、恐惧,所以要将她们当成妖魔,看作祸水,杀掉她们。就像曾经的电影里把漂亮女人都定位为女特务一样。武松杀嫂潘金莲,石秀杀嫂潘巧云,宋江杀阎婆惜,雷横打死白秀英。

  这样女性形象在水浒里就成了分裂的两个部分。可恨的漂亮的妖精;可爱的生猛的同伙。是一种俄狄浦斯情景的特点。

五.中国的神话及传说中的俄狄浦斯三角:

    曾文星:从话本《薛仁贵征东征西》,京剧《汾河湾》,晋剧《射雁滩》,秦腔《五典坡》和《寒窑》所表现的唐朝大将薛仁贵父子关系的传说故事中,找到了与希腊Oedipus 神话相似的中国版本。薛仁贵从军18年,归乡路遇一少年射雁,见其艺高,比武相戏,起歹念,将之射杀。回家见妻方知误伤儿命。丁山被师傅救走,学艺数年,闻讯下山救父。破敌阵,见一白额大虎挡道,射杀之。前察看,方见其父头中箭亡。这个中国版本的Oedipus 三角关系里,首先是儿子被父亲所杀,然后才是父亲被儿子所杀。

    李孟潮:在“哪咤闹海”与中国人的俄狄浦斯情结一文的结论中指出:大量的象征提示俄狄浦斯情结的存在,母亲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拯救幻想和被动攻击是中国人Oedipus情节的重要防御方式。这个李氏版本里的哪吒也是先将身杀,还给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后元神被太乙真人救而复生。

    郑仰澄:通过分析中国的神话和部分文学作品,指出中国没有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故事,提出中国人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法有多种形式:舜帝情结—投降和归顺,严格的认同于父亲,做个再版的尧帝;太监情结—自我阉割,让自己消失变成没有任何独立人格的我,一切以父亲的意志是从;宝玉情结—出家避世,彻底遗忘过去的父亲和冲突。

  施琪嘉:俄底浦斯情结的中国理解;通过对孔子的成长经历的分析,提出:也许,“和为贵”用在中国人的俄底浦斯情结的理解上最为恰当,它以固定的社会性、通常是与文化有关的仪式(可见于四书五经中)有关,它代表着对系统的整合并维持其稳定。也从如何解决冲突方向上作了探讨。

  徐钧:考察了一个母系社会地区,在中国云南的泸沽湖地区进行了短期的田野工作。提出:男性社会的狭义俄狄浦斯表现的确不存在母系社会,不过广义俄狄浦斯情结——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三者所构成三角结构——是明确存在母系社会中。其中的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是明确的,另外相当父亲的执法者就是舅舅,“舅掌礼仪母掌财”中的“礼仪”就是某种道德禁忌。在所谓俄狄浦斯情结中,执法者就是“禁忌制度”的化身,能激起原欲之爱因被阻挡而转向仇恨的象征,由动物到人类的文明发展的代价或许就是如此。

六、总结:

  俄狄浦斯阶段(Oedipus stage )是心理发展过程中“两人阶段”(pre- Oedipus Stage)的下一个阶段,三人阶段。Oedipus情节是一种重要的内心关系的现---三角关系。

  Oedipus complex:三人关系里是能够看到有好—坏、爱-——恨、欲望—诱惑、安全---迫害、攻击—报复、胜利---内疚、亲密与分离的主题、或相似与差异的主题,其中饱含者性和情的流动的内容。

  Oedipus situation :二人关系内的三角模式里,感情的体验和表达是分裂的,爱和恨不能整合在对一个客体的体验里。因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冲动和脾气,以及盲目的兴奋的爱。

  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里,在内在自我认同的形成中有Oedipus三角关系冲突的心理特点。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超我的形式影响着Oedipus 三角关系的转归。在Oedipus complex 水平上解决内心三角冲突的的方式,中国人与西方人有些差异。在Oedipus situation 水平上的三角冲突,因为以完整的第三者角色表现的出来的“超我”的影响减弱,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格障碍者的表现可能存在较多的相同。提示我们从临床上理解神经症患者的心理表现可能中西有别,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表现可能相似。

上一条:已到顶了
下一条: 真正的自信,是敢于自嘲
 
  乘568路公交车至泉昇佳苑西区下车即是(568路公交车途经“武清城际站”)     天津市武清区黄庄街道泉水道与翠亨路交叉口泰合府小区20栋404
 
友情链接 links
武清心理咨询
腾讯网
百度搜索
 
 
走近新宇
关于我们
聆听心宇
感悟心宇
心宇动态
活动报道
行业资讯
帮助中心
心宇服务
心宇专家
咨询指南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22-59669523
乘568路公交车至泉昇佳苑西区下车即是(568路公交车途经“武清城际站”)
 
CopyRight © 2018-2025 天津心宇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8009076号-1  技术支持:博赢网络
地址:天津市武清区黄庄街道泉水道与翠亨路交叉口泰合府小区20栋404  座机:022-59669523  手机:133-2341-0053  邮箱:534327355@qq.com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方式:中央网信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点击进入) 、 天津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点击进入)(举报邮箱:tjjubao@tj.gov.cn)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3234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