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独自守在西方灵河岸边的她,本想今生与他长相厮守,怎奈凡尘世事无常,年幼时诸多的失去让她无比惆怅,难以相信人间情谊。曾与她日夜相守的他,本想今生只取一瓢饮,奈何人间烦恼三千,直教人精疲力竭。 第2-5次咨询,宝玉和黛玉均如约而至。虽然我并不奢望经过一次谈话两人相处的方式便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若只是关注两人的缺点,我们都会被“问题”催眠,所以我决定先问问他俩相处中的进步之处。 刘亮:过去一周你们相处中有什么有意义的变化吗? 黛玉:他先说吧 一向习惯用退缩去攻击他人的黛玉这次主动回应我,这让我有点意外。但同时让我好奇的是,她明明先开口,为何又马上把话语权交给了宝玉?这种既想表达又不表达的、自相矛盾的行为模式背后有更深的玄机?但不管是何种可能,黛玉主动回应了我,我必须鼓励她,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被看到、被肯定时,才更愿意交谈。 刘亮:宝玉,黛玉有哪些改变呢? 宝玉:上次与先生谈过后,她稍许平静了一些,但还是时时会莫名的不悦。不开心的时辰较之前确是少了些,说话也更直接了些。 刘亮:很好。黛玉,那在你看来,宝玉又有哪些进步呢? 黛玉:我觉得他更愿意和我说话...... 宝玉:我一直都很愿意和你说话 宝玉似乎很害怕自己做的事情黛玉没有看到,或者担心自己能否安慰到黛玉,这种情况已出现过好几次。也许这种行为背后有更深的原因,但此刻我应当先去肯定宝玉这一行为背后积极的意图,因为我们最在乎的往往不是他人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居心”是否良好。 刘亮:你是想告诉她你有多在乎她,很想让她心里踏实对吗? 宝玉:(点头)说的极是,因为有时她好像很需要我,很害怕我不理她。但有时我靠近她,又觉得她好像有意无意地躲开我。 宝玉再次提到了黛玉这种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的情况。她和宝玉相处时总是如此矛盾,若宝玉不理她,她会焦躁和愤怒;但若是宝玉靠近她,她又会后退。身处此种旋涡中是痛楚的,独处时觉得孤独,但是当他人靠近时,又无法将自己打开投入到这段亲密关系中去享受它。 黛玉在表达自己的需要时,似乎也有类似的情况。她一方面希望别人听到和看到自己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却又不敢表达,生怕说出后还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就好比刚才我邀请他们谈改变时,她会主动回应我的话,让人感觉她好像有话想说,但偏偏又不告诉你她到底想说的是什么,也许她自己也未意识到这一点。我对“黛玉这种模式是如何而来的”充满好奇,不过这只是宝玉提出的观点,我虽也有同感,但尚无权去下评断,所以我还得先问黛玉的看法。 刘亮:黛玉,刚才宝玉好像在试着去理解你。对他说的关于你的感受,你怎么看? 黛玉:(抽泣)我也说不清。宝玉在我身边时,我会觉得挺甜蜜的,但我时常有种莫名恐惧。我好像担心他会离开我......我也不知道为何我会如此。我就是无法相信他、相信我自己。我想说,又不敢说,说不出。 这是咨询到目前为止,黛玉第一次愿意这般细致地谈论内心的感受,终于有机会去理解她到底为何会如此了。 刘亮:这种感觉一定很难以言说吧?痛,却又说不清道不明,也许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了。 黛玉:(哭)正是...... 刘亮:我们可以慢一点,你愿意多说说你心里发生了什么吗?这种感觉怎么来的呢? 黛玉:应该是从我母亲离世开始吧。你无法想象当时我有多孤独无助,我母亲生前视我如珍宝,她走之后,父亲不在身边,我六岁时独自一人被送到贾府。后来父亲也去世了,我在贾府无依无靠,除了外婆(贾母)和宝玉,好像没有人喜欢我。那里不是我的家,大家好像都有意无意对我冷嘲热讽,或者不理我,没人看到我。 刘亮:那一定很痛苦吧? 黛玉:我当时只觉得大家不理我,是因为我自己不好。我也不敢信任他们,即使有时别人对我笑,我也感觉他们仅是碍于外婆的情面,他们不是真的喜欢我。 刘亮:那当你有需要时,你会怎么办呢? 黛玉:很孤独,我其实无数个昼夜都希望有人能陪在我身边。但是我怎么能说出口呢?我本就无依无靠,寄人篱下,若我再生事端,恐怕只教他人更加讨厌我。我的需要,无人在乎,我的孤独和无助,无人知晓。 黛玉所言使我再次想到“依恋”。依恋,是我们从小在养育环境中及与照料者的互动中,形成的对自己、他人和人际关系的体验和看法,它影响着我们长大后对自身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的态度和体验。 一般来说,“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从小得到照料者稳定的回应、照料和肯定,长大后他们会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他人可以信赖,亲密关系是可靠而有滋养的。他们在关系中敢于表达需要和感受,却又懂得控制,没有过激的情绪。 黛玉看上去似乎属于“不安全型”依恋,我不知被送至贾府前父母是如何对她的,但在贾府被忽视、被孤立的经历也许使她对自己、他人和人际关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这种幼年的不安全感好像已经泛化到了她和宝玉的关系中,她似乎不相信宝玉是值得依赖的,亦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对男女之间的情谊她似乎也充满了不信任。但她又是那么孤独,她需要宝玉。所以,她一直在这种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和恐惧中来回挣扎。同样,她很想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但对自己的贬低又使得她害怕表达自己的痛苦会让身边的人讨厌自己,离自己而去。 对于“不安全依恋”的个体,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之一是伴其左右,给予倾听和抱持,帮助其获得对人际关系不一样的体验。在人的一生当中,哪怕只有那么一段稳定的、充满温暖和关怀的人际关系,也能对其心理创伤有疗愈作用。在这一点上,宝玉应该是不二人选。另一种方法是提高她“心智化”的程度,即帮助她更清楚地看清自己的恐惧和愤怒的根源,因为只有先了解自己当下具体的感受及其根源,才能对自己更有把握,觉得更安全,也才知道下一步如何抉择和处理。策略之三是寻找黛玉的优点,这些资源可以成为她保护自己的武器,提高她的自尊。而在此刻,黛玉正专注于她的过去和情绪,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方法。 刘亮:让我试着去理解你的感受可以吗?你是说从那时起,你决定不去相信别人和自己,因为信任也代表着危险,对吗? 黛玉:(哭泣)是的,其实我一边需要别人,因为我很孤独,但另一边总会担心别人会觉得我不好而离开我。 刘亮:所以你也会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因为表达出来会让至亲之人讨厌你,离开你。 黛玉:正如先生所言。 刘亮:那该有多痛啊,你的这些惆怅无从表达,一定会让你很不舒服吧? 宝玉:有的。她最近经常咳喘,大夫说她郁结于心,已伤及肺。 黛玉:我只觉得这些年来,所有的不快都堵在胸口,食难下咽,寝难安。 黛玉终于可以用语言将多年来引发和维持她“心身症状”(心理因素所致的躯体疾病)的情绪表达出来,这算是她“心智化”上的进步。接下来,我需要邀请宝玉一起去探讨和理解,黛玉的这种成长经历和不安全感是如何影响到他们的互动的。因为他们是来处理两人关系,而非讨论个人问题的。
刘亮:谢谢你告诉我这些,那你觉得这些经历对你现在和宝玉相处的方式有什么影响吗? 黛玉:也许这就是为何我在他面前如此矛盾吧,我既需要他,又不相信我与他会天长地久。我希望他看到我的需要,懂我,但我又不敢说出来。我也只能寄情于诗词了。 刘亮:宝玉,你愿意帮我更好地理解黛玉刚才说的吗? 宝玉:听先生与她讲完,我似乎更明白了她的苦衷。她也是命运多舛,我便成了她唯一的依靠,她并非故意气我。但是,林妹妹,每当看到你独自惆怅时,我真是万分焦急,我很气愤,我甚至想要逃跑。 眼前的一幕让我感动,不只是因为看到黛玉的不易,更是因为看到他们逐渐展现的、对彼此的欣赏和肯定。现在宝玉更加理解黛玉为何会忽近忽远,而只有当伴侣感受到被理解,并且开始尝试去理解对方的不易时,他们才开始为改变做好了准备。而在最后,宝玉再次提到他对女性情感的恐惧和纠结,以及面对别人的需要时内心的愤怒。我很好奇他这种模式又是如何来的,但是因为时间缘故,我们不得不结束本次咨询。我开始慢慢地喜欢上了这对情侣,很期待下次与他们的会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