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提出,孩子在其生命的早期是没有父亲概念的,其实在刚出生及之后一段时间内,孩子连母亲的概念也没有,当然孩子更没有“我”的概念。婴儿闭着眼睛来到这个世界,只有一些感受。当母亲给婴儿喂奶时,婴儿感受到的不是外界有一个人在喂奶,而是“感觉饿了”、“感觉饱了”、“内部感觉很舒服”、“感觉不舒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才慢慢发现,这个东西好像不是我自己的东西,好像外面有个人给我,我才能拥有,发展到这里,孩子才逐渐有了母亲的概念,同时也才有了“我”的概念,这个时候大概在6个月。 我们就是在“婴儿已经发展出了对于母亲这一外部客体的理解”之后的这个框架下探讨独处的问题。 虽然婴儿已经可以理解母亲这一外部客体,但这时婴儿还没有第三者的概念,也就是父亲的概念。那么父亲对于婴儿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人有不同的特点,给我提供养育的那个人是妈妈,还有一个和她不太一样的人是爸爸,这就是父亲的概念之一。 第二,我们会提到父性的品质,比如积极的、进取的、阳光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父亲、母亲、父性、母性,其实是一种意象和特质,而非生理上的性别。女性身上也同样可以有很果敢、很坚毅、能够承受压力的特质。) 第三,父亲意味着性别上的概念,比如“我是一个男性,男性应该有怎样的特质。” 在婴儿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些概念根本没有建立,但是并不意味着父亲在这一阶段不起作用,并不是说父亲像隐形人一样一直到俄狄浦斯期才突然跳出来发挥作用。父亲的作用其实很大。而且,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论家和实践者也越来越强调这一点。 那么在生命的最早期,
父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父亲在婴儿发展的最早期更多地起到间接的作用:给母亲提供支持。如果丈夫对妻子是关爱的、呵护的、照顾的,同时在经济上也能支持家庭,这样母亲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可能会非常的安心和踏实。父亲其实是在帮助营造一个稳定的环境,这种安全感和稳定感也能共情性传递给婴儿。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父亲,母亲可能会焦虑不安的,是分心的,可能会对婴儿早期的养育造成一些消极影响。在早期发育阶段,婴儿有很多发展任务需要达成,比如,从刚出生到三四个月会有一些时间和空间的整合,及其与自己身体的整合,这个任务对婴儿来说非常地重要。 如果小孩有躯体性疾病,如腹股沟疝气,这种一阵阵的疼痛会严重影响婴儿的各种整合能力。在他长大之后,还是感觉这个世界很不安全,总想着可能突然会有突发事件打击他,这其实是他在小的时候面临突如其来的痛苦,却没有人能够安抚、抚慰和帮助他的早期经验再现。 在最早期的发展任务完成之后,下一个阶段的任务是婴儿与母亲之间自我边界的分化,即“我与周围不一样”,“我跟我母亲是不一样的人”。这个时候如果父亲在,就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这种自我边界的分化,因为他能给婴儿提供一些区别于母亲的体验,会加速婴儿的这个自我边界分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发生在四或五个月,大约到六个月或稍后完成。 现在有很多人对于父亲在养育孩子中的角色和位置的理解有偏误,有父亲甚至母亲也抱有这样的观念,认为父亲的角色可有可无,有母亲照顾孩子就可以了,而父亲只需负责外出工作和赚钱。但实际上父亲从一开始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至少在孩子6岁之前这个时期内,父亲要不断出现在家庭中,要与孩子进行各种方式的游戏和交流,以供孩子进行幻想。 接下来阶段的任务是人格进行丰富性拓宽。中国有句老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意思是说,我们都是从一团混沌开始的,从一开始没有分化的原初状态,到逐渐能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在个体与环境区分开来之后,我们的生命还不是特别有意义,这时候我们人格的丰富性拓展其实有赖于第三个人的存在,第三个人就是父亲,当父亲真正在关系中出现的时候,我们的人格的丰富性就展开了,因为三人关系才会涉及到竞争、抢夺、友谊、背叛这样的主题。当我们的人格丰富起来之后,我们会发现在世界上生存是一件有意义的、有趣的、令人欣喜的事情,我们才有了真正人类生命意义上的生活。 父亲的另一个作用来自他所拥有的父性品质。 这里我们所说的父性品质是象征意义上的,不见得一定要是一个生理上的男人,女人身上也可以有这样的父性品质。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家庭中有一个现实的父亲,但是我们在探讨的时候是在象征的层面上去探讨的。 我们很多人对童年有着这样的回忆:“当他(父亲)走进来时,我的房间立即洒满了阳光和希望。”这是一种父性的品质。或者说,一个人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母亲的那种包容性可能还不完全足以让他去克服困难,但这时如果父亲在,有一个很坚毅的人跟你说,“这没什么大不了,没什么过不去的坎,我一直在这陪着你,别怕!”这时我们就能突破问题。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属于父性的品质。如果我们能够跟父亲有这样的联接,我们身上就会出现这样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