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微课妈妈怎样和青春期的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 青春期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是矛盾和纠缠的,妈妈如何和孩子保持恰当合适的距离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呢。第三期微课讲给出青春期妈妈们一个答案。 孩子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希望妈妈靠近,妈妈经常有种被孩子推开的感觉,这会让妈妈很沮丧,很失望,好像自己真的没用了,心里会恨恨的说:你小子翅膀硬了啊? 了青春期,孩子的很多事情好像都不希望妈妈过多的参与,这往往会让妈妈们有热脸贴上冷屁股的感觉,心生愤恨和失落。有的妈妈为了想靠近孩子会嘘寒问暖,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端茶递水,好吃好喝好招待,极力讨好,想和孩子拉近距离。这样做到底对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吗? 为什么要和孩子保持距离呢?我是他妈妈,又不是外人,可能您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我先和大家谈两个心理学的概念。第一个概念叫心理边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地,这个领地的标志就是国家的疆界。意思是,这是我们的,其他国家是不可侵犯的。做为个体的人我们每个人也有一个边界,那就是心理边界。这个边界的建立意味这我和你是有区别的,我和你不是一个人,我是另外一个不同的人。通过这样的区分个体才会有自我的存在感,自我意识也是通过这样一个心理边界获得的。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所有的营养都要从妈妈那里获得:妈妈给孩子提供氧气,通过脐带和胎盘提供营养。子宫里的温度和环境都让孩子非常的舒服。这时候妈妈和孩子达到一种高度融合的共生状态,不分你我,不分彼此。所以这时候我们也不会把胎儿当成一个单独的人来看待。孩子的出生,从生理层面打破了这种共生状态,孩子的身体和妈妈分开了,但从生命最初的头六个月,孩子在心理上仍然和妈妈保持这种共生的状态。他会认为妈妈是我,我就是妈妈,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还未开始分化。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直到几个月以后,他开始能分辨出哪个是妈妈哪个是陌生人,一被生人抱开就始哭,我们称为陌生人焦虑,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慢慢区分自己和妈妈不是同一个人,也是这个时候开始从心理发展层面孩子慢慢和妈妈慢慢剥离,开始建立自我意识,建立自己的边界。到了2、3岁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想尝试做各种事情而不让你插手,如果这时你去帮了他他会很生气的和你哭闹。比如你着急出门,希望帮他穿上衣服快点出发,他就是要自己穿,即使你帮他穿上,他也要脱掉自己穿,你只能看着着急或者粗暴的帮他穿好强制性的带走,而这个时候孩子就会用哭闹表达自己的情绪。 到了青春期,这种感觉更是强烈,因为走过这个阶段他就进入到成人的世界了,我们说的心理的断乳期,他急切的想获得这种成人有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边界感,完成个体分离化的过程。所以他经常和妈妈划清界限,希望自己保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审美观,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这一切的表现都是为了向世界宣布!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时候孩子努力把妈妈推远,很多时候拒绝妈妈的帮助,都是建立自我边界的需要。如果你过多的干涉,相当于入侵了他的边界,让他失去了独立性,他会反应剧烈,他会觉得没有尊严,没有面子。有的妈妈会忍不住翻看孩子的手机,看他在和别人聊什么,也有的妈妈偷看孩子的日记,觉得他心里不应该藏着父母不知道的秘密,当孩子发现后会非常生气然后引发一场维护人权的斗争。 另外一个概念叫“母婴间隙”。这个概念是英国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孩子与母亲之间,孩子与家庭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甚至是不同世界或者民族之间都应该存在一个间隙。这个前提是一种基于信任的体验。我们需要相信,每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外界的强制性的控制下面,他会自动地选择被主流社会所认可。 这个概念的意思孩子在信任的前提下,他会自发的有一种向上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主流社会的认可带来,比如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做一个好学生,做爸爸妈妈眼中的好孩子等等,这种能力从哪里来?它来自被信任的前提下妈妈给到的一个成长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母婴间隙。如果一颗小树你为它扎的篱笆太紧它一定不能充分的生长,和养育孩子是一个道理,妈妈有意识的给孩子让出一些发展的空间,和他保持一点恰当的距离,他会发展出更多的能力和创造力。 如果妈妈和孩子的心理边界不清、母婴间隙过近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我举两个例子。有一位妈妈在家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尤其对儿子,更是无微不至。儿子高中毕业之前,连手绢都没自己洗过,更不用说做饭洗碗和其他事情了。除了做功课,儿子的一切都由她包办了。儿子对她也很依恋,依恋到了在学校没有一个知心朋友,放学就回家,有什么心事,包括一些青春期男孩的心事,都只跟她说。她一直都对这一点很满意,认为自己在尽一个母亲的责任,也认为自己做得比孩子的爸爸要好。可她根本没想到,最是这无间的亲密让儿子变成了她的宠物。儿子的问题是在上大学之后出现的。他考上了很远的一个城市的大学,到大学之后,就几乎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跟母亲谈一些学校和同学的事。开始的时候,谈的那些事都很琐碎,无所谓好坏,但慢慢地,内容就变得很糟糕了。有时候说同寝室的一位来自乡下的同学不讲个人卫生,有时候又说一位当地的学生有优越感、很霸道,等等,总之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而且到后来问题越来越严重,最后书读不下去了,只有休学回家。 这个孩子,就是被妈妈制造的亲密所伤的典型案例,妈妈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心理边界无限入侵,和孩子在心理上处于共生融合的状态,让孩子失去自我,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能力。首先被伤害的是他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然后是跟母亲之外的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他无法在同学中再找一个替他包办一切的人,所以他就干脆找一些理由,拒绝跟他们来往。从更深的层面说,他是在拒绝更多的人以爱的名义对他实施控制,这种控制意味着除了学习,其他的事情,包括交朋友、谈恋爱、做游戏,我们都给你包办了。十八九岁的男孩子,谁会同意这样的哪怕是温柔的控制呢? 有种现象在咨询中我们经常见到,孩子都十几岁了还和妈妈同睡一个房间一张床。这种不分床真的是孩子需要吗?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更多是为了满足妈妈内心层面的需要。孩子能解读到妈妈的内心需求,所以会找一些理由要求和妈妈一起睡,比如他从小很胆小,怕黑需要妈妈陪伴、或者从小体弱多病需要妈妈更多的照顾。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心理开始发育,如果妈妈和孩子还是有如此高浓度的亲密的话会有许多的危险发生。如果孩子和妈妈亲近,荷尔蒙的分泌一定会使青春期的孩子有性的冲动,而旁边是自己的妈妈,对妈妈有想法是坚决不被允许的,所以孩子会选择潜意识的压抑,这个压抑的后果一个是改变性取向,一个是成人后的性无能。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女孩长期和妈妈睡。一个女孩子现在都已经参加工作了,还是和妈妈同睡。因为从小爸爸不在家,孩子和妈妈睡就理所当然。可是后来爸爸回到家庭,仍然还是女儿和妈妈睡,爸爸被赶到另一个房间。女儿越大和妈妈的关系就越糟糕,妈妈现在和女儿就像一对仇人,经常发生争吵,而爸爸在一旁无力劝阻只能唉声叹气,妈妈因为女儿的态度每天抑郁失眠。女儿一边心疼妈妈一边又怨恨妈妈。妈妈用自己拴住了女儿,女儿成了她内心世界的支柱,丈夫则被放弃一边,丧失了他应有的作用,这个家庭整个都是错位的。妈妈对女儿的独占、依赖和控制使女儿无法独立生活,无法和其他男性发展亲密关系,眼看快要30了见了无数的对象就是没有满意的。也是妈妈这无间的亲密使女儿无法走出妈妈的怀抱。 许多家庭的妈妈出于自己内心的需要会制造出和孩子“病态共生”的模式。妈妈把孩子攥的过紧往往会招致孩子的恨,孩子的恨是为了推开妈妈:我恨你!这样你就可以离我远一点!妈妈事事代劳,无微不至,妈妈的爱让孩子喘不上气来,在这样的爱里,孩子会窒息,会枯萎。孩子恨这会让妈妈很难接受:我对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可以恨我?也会很伤心:为了你我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牺牲了娱乐,牺牲了工作,你怎么这么让我失望?这些想法都是妈妈试图制造孩子更多的内疚,继续把孩子留在身边的手段。孩子看到妈妈的伤心、示弱、抱怨、指责,孩子会不忍心抛下妈妈,他会停下成长的步伐勾回头做妈妈需要的那个孩子。
前一段时间有一档娱乐节目,《我家那小子》,这档被称为“大龄单身男青年孤独难耐征婚”的节目,其中男艺人朱雨辰名气不算大,可是他的妈妈在节目中的言谈一鸣惊人。节目一开始,朱雨辰妈妈就说,从来都是跟着朱雨辰到剧组,不会让他饿着。曾经吃过一次儿子做的饭,就下定决心不再让朱雨辰做饭。这是因为朱雨辰做饭太难吃?根本就不是,反而朱雨辰做菜太好吃,还能把家里收拾的特别干净。朱妈妈就是觉得自己儿子做饭是辛苦了,太心疼他。 为了儿子能吃好,朱妈妈直接带着电磁炉在酒店给儿子的做饭,让人吃惊的是她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4点钟给儿子熬梨汤。朱妈妈承认对朱雨辰的每一段感情都有干预。她认为儿子未来的另一半,必须是像她一样要用整个生命去照顾她儿子的一个贤妻良母,大家一定能想到朱雨辰为何39岁依然单身的原因。她找儿媳妇的要求就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要把所有家务事包完,还要能管得住丈夫。 朱妈妈给儿子定的标准,其实就是她自己。他的儿子是不可能找到一个和他妈妈一样的人的。所以妈妈的潜意识并不希望儿子找到对象,因为像他们这样一种紧密的关系哪个女人也是无法插足进来的,即使真的能进来,可能很快就会被出局。朱妈妈公然谈到这么多年她没有自我,生活的全部就是儿女,她自己不知道,正是她的这种牺牲和奉献才是他儿女不能走进婚姻的原因。妈妈这种铺天盖地的爱会让儿女窒息,也无法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他不想被这样的温柔控制。 孩子的成长就意味着分离,意味着会离爸爸妈妈越来越远,如果你做好了让孩子长大的准备,你也要做好和孩子分离的准备。怎么和孩子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呢?
我们之前提到的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他定义的“60 分妈妈”,是妈妈和孩子保持最佳距离的原则。 “60 分妈妈”的意思是,肯定是好的,因为及格了,但却还有不好的地方。如果好妈妈的终极考核标准是看她能否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那么“60 分妈妈”最符合标准。这样的妈妈总的来说是好的,但她同时也具备“坏”妈妈的特质,比如有时会抛下孩子独自去“寻欢作乐”。妈妈的如此“失职”,恰好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机会,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母婴间隙。所谓100 分的“完美”妈妈们违背了天意,对孩子的过度关心和照顾,使孩子患上各种身心疾病,无法远走高飞,无法完成他成为自己的愿望。 具体60分妈妈怎么做呢?在这里我有几点建议: 一、妈妈要做回自己,从母婴关系中撤离。 很多女性从当上“妈妈”角色那一刻起就丢失了自己,时时刻刻沉浸在妈妈的角色中,早忘了还有一个“我”,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更好的妈妈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意味着母亲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事业,或者有属于自己个人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很多妈妈为了孩子读书,放弃自己的工作,放弃自己的独立空间,放弃自己的爱好,专门陪孩子。武清也有很多这样的陪读家长。 反面例子是,当妈妈放弃“我”,而把自己的角色定义为“孩子的母亲”时,会容易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妈妈生活的重心,这种全神贯注的关注会让孩子无视无刻不感受到被监视,被控制,这个时候也就失去了我们所说的母婴间隙。这种密不透风的关系中难免会经常入侵到孩子的边界,会让孩子反感、抗拒,生出很多的问题和矛盾。 如果孩子没有让妈妈得到相应的回报时,比如成绩不好,那么母亲又会觉得非常受伤害:我都放弃我的一切来陪你了,你还学不好,你还要一天气我。因为放弃自己为孩子陪读这本是母亲自主的选择,但现在变成了一种牺牲,“牺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不平等的意味了。妈妈不能承担自己的选择,而把结果推给孩子,抱怨批评他的不努力,这本身就是边界不清。具有成熟人格的妈妈会想,我做了我该做的努力,学不好是孩子自己的事,不会把孩子成绩不好归结到自己身上,也不会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让孩子背负妈妈的心理问题。 有自己的生活还有一个好处:给孩子树立一个健康的榜样,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个会享受生活、会享受快乐的妈妈。这对妈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这也会让她去享受属于她的快乐生活,而不是一个为了生活的机器。
在做回自己的同时说明你真的从心理层面做好了和孩子分离的准备。一旦孩子考上大学真正的离开家不会有太多的失落和担心,不会有心像被掏空的感觉。 二、、允许父亲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当下人们对家庭中父亲的缺位起名为丧偶式教育,或丧偶式家庭,最近又出现了一个名词叫诈尸式育儿。更多的是描述许多家庭中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不得不说这是现在社会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爸爸更多忙于工作,忙于社会关系的应酬,为家里赚钱,给家庭提供经济上的支撑,于是在家庭中的时间分配过少,造成父亲对孩子教育的缺失,同时也引起母亲的不满。 在这样的家庭模式下,母亲往往承担着两个角色,既时妈妈又是爸爸,可是有时候妈妈真的替代不了爸爸,妈妈养育孩子的方式永远和爸爸不一样,男人的边界感清晰,他们在和孩子相处时会很有原则,并且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妈妈总是对孩子无限宽容,很多时候会没有原则和底线,所以妈妈很难和孩子划清界限。既然爸爸带孩子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妈妈们也会说,我希望他能多管管孩子啊,可是他一管孩子就出问题,我们俩有许多看法都不一样,我觉得他那样管孩子不对。当爸爸想去影响孩子,管孩子的时候,甚至有些严厉的时候,妈妈会心疼孩子,经常会阻止爸爸:你别管了,你的说法不对,你怎么能这样和孩子说话呢?严重的夫妻会因为教育孩子的观点不同当孩子的面发生激烈的争吵。这时候爸爸行使父亲的功能就受到了阻碍。 所以我说的是允许爸爸的参与,这个权利掌握在妈妈手里。妈妈因为生了孩子,又从小把孩子带大,这是上天赋予的特权。爸爸很多时候是希望能参与进来的,可很多时候天然的母子联盟合他们紧密连接的关系,爸爸很难插足进来。这个时候是需要妈妈从和孩子的关系中撤离开一点,给爸爸留点位置,这样爸爸才不会有受排挤的感觉,而愿意回到家庭和妻子一起去面对孩子的养育。 爸爸参与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孩子刚出生,妈妈会把所有的关注力放到孩子身上,甚至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时的妈妈身心疲惫,她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照顾。这时候丈夫的会给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给妈妈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让妈妈有好的心情去养育孩子。随着孩子心理的发展,孩子和妈妈的二人世界将被爸爸打破,爸爸的参与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爸爸就像第二个妈妈一样,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影响。对男孩子来说,他需要一个能给他力量和作为男人的榜样可以支撑和学习的人,一个理想化的父亲的形象,他会努力长成爸爸那样的男人。对于女孩,有一个那样呵护她喜欢她的爸爸,她可以自信的做女孩,她相信作为女人自己是被欣赏被喜欢的,成人后很容易进入到和男性的亲密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青春期阶段爸爸的作用尤其重要。男孩子需要榜样,更需要爸爸的认可,他要借助爸爸的肩膀进入到成人世界。和爸爸打交道的方式就是他将来进入社会和别人打交道的方式。青春期男孩子的困惑更愿意和爸爸去讨论,也愿意爸爸能把自己当成一个男子汉来对待。这个时候妈妈可以适当的撤出,让孩子更多的和爸爸交流相处。有的妈妈会担心:他们一见面就吵架,没法交流。其实吵架也是男孩和爸爸交流的一种方式,他是在和爸爸较量,看谁更有力量,就像两个男人掰手腕。妈妈可以在他们争吵之后,在私下里做一些爸爸的工作,和爸爸去讨论比争吵更有效的方法。 青春期女孩子心理发育要比男孩子成熟,当她对异性有一些美好懵懂的感觉时,爸爸的意见就显的尤其重要。女孩子喜欢的男孩一定会照着爸爸的标准来选,爸爸这个时候给出的意见和态度会深深的影响女孩,她也更愿意听爸爸的意见。妈妈如果无力应对或者没有很好的方法去引导恋爱的女儿时,爸爸出面效果会更好。 三、有意识的减少对孩子过多的控制。
妈妈事无巨细的管理,换个角度看就是控制:这种照顾的潜台词就是,我都对你这样了,你就得听我的。这种控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只会换来抗争和逆反,更多的控制对他意味着自己的边界被突破,那样他就没法保持完整的自我。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他就会表现的逆反和不听话。多给孩子自己做主和做选择的机会,多和他进行商量和探讨,让他有平等的感觉,犹如被成年人般的对待,不要过多的去打探孩子不想让你知道的事情,让他保持自己的神秘感,这是他建立自我意识的需要。在心理层面多关注他的感受,在生活曾面减少对他的照顾,让他们多动手,多学习一些生活的技能。。每次我让自己的孩子干家务的时候,他也有很多的不情愿,我会告诉他,这是你以后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你生活的本领,如果你现在不去学习,你将来就缺少了这种能力。 经常想去关心孩子时,自己停下来想一想,我是真正的关心还是想去控制。我们妈妈要锻炼出一种能力,就是忍住不去关心孩子的能力,相信你的孩子就能发展的更好。 四、把对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配偶身上
刚才我们讲到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很长时间其实爸爸是被妈妈忽略的,自从孩子出生进入家庭,很多妈妈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孩子身上,一切以孩子为第一,丈夫被晾在一边,这就是家庭关系中的错位。当亲子关系重于夫妻关系时,孩子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身心问题。因为亲子关系是二元关系,只有爸爸参与进来才会变成三元关系,这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进程。同时在三元关系中,夫妻关系亲密和谐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稳定的心理空间,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如果青春期以前的阶段妈妈对丈夫有过多的忽略或者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这个阶段一定要试着回到丈夫身边,和他增进关系,俩人一起面对孩子的青春期时也会更有力量,不至于一个人被搞得焦头烂额。同时妈妈和爸爸距离的拉近,也给出孩子的成长空间,他可以更好的发展自己,妈妈爸爸稳定的关系也能让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学习上来。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她的《目送》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妈妈们要学着用这样的一种情怀去远离你的孩子,祝福让他们成长的更好,走的更远吧!
|